马成林老师的工作室位于建水县建水紫陶街,下面我们来讲讲马成林老师的紫陶故事。
2014年11月7日这个寻常的日子,对于久久沉醉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豪与自负中的建水人来说,是震撼的;对于绵绵延延千百年的紫陶工艺行业来是突破的;对于“小泥人”马成林几十年的淘泥人生来说,是精彩的。这一天,“小泥人”马成林以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协会高级会员身份,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团,前往欧洲文化古国法兰西,参加在该国举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那里,他将带着他一生对建水紫陶工艺美术事业的守望追求,代表祖国,把建水的千年陶工艺美术、把由他亲手设计制作的三件紫陶工艺精品,隆重而庄严地摆放在卢浮宫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神圣殿堂之上。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揽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授权,由法国国家文化部和法国国家艺术行业联合会主办,旨在推动世界非物质文化遣产保护和发展的盛会,会期每两年一届,本届博览会在“遗产与环保”的主题旗帜号召下,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的315个商家参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22596人。
在气势磅礴的卢浮宫中国作品展览馆,马成林看到,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工艺美术专家云集于此,对着一件件中国工艺品恋恋恋不舍。其中一个身材魁梧,英俊帅气的法国人正陪着几个外国专家围着他的参展作品品头论足。经翻译介绍,这人是法国国家文化部长、国家工艺美术行业联合会主席,也是本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总干事seyge nicole先生。当部长知道马成林就是作者本人时,惊喜万分,他热烈拥抱了马成林,夸他是世界工艺美术奇才,说他的作品是“会说话的艺术精灵”。
天资初显
马成林何许人也?一个来自建水县南部山区官厅乡的彝族汉子。尽管他瘦弱的体型与汉子的称谓有些出入,但是工友们喜欢这样称呼他,不是讥讽也没有贬意,是人们对他平实诚恳、刚直倔强个性的认可。工友们至今印象深刻:那年,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因搞技术革新,引进隧道窑烧制技术,需要扩招技术工人,当时刚刚初中毕业,爱家庭影响有一定美术创作天赋的马成林被层层推荐审查,来到了工艺美术陶厂。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一到厂里报到,分管领导就带他去炼泥车间做了泥料工。
泥料工作对于紫陶工艺来说,算是粗活笨活,但也是紫陶工艺不可缺或的基础工作,这正如他后来所说的:种不出好棉花你织不出七彩的锦,挖不着五色土做不成传世的紫陶。建水的制陶工艺之所以千百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关键的一点就是历朝历代的陶工艺大师们,一直把泥料选择和炼制作为陶工艺创作的重要环节,丝毫不敢懈怠。至清末民初,建水陶瓷发展进入紫陶工艺时代,在一个紫陶工艺品形成要经历的“泥料炼制、拉坯修坯、装饰刻填、高温烧制和无釉磨光”等五大重要工序中,选土炼泥为首当其冲。
头一天走进泥料车门,车间主任见他又黑又瘦又小,分到那个班组人家都婉言谢绝。无奈只好亲自带着他做些选土合泥的零散工作。殊不知时间一长他倒因祸得福,长久的选土挖泥,让他掌握了陶土的类型和特性、矿物质含量和化学成分比例。因而经他选来的陶土炼制成陶泥后,一到拉坯师傅们手上就成了有生命的精灵,随着泥盘的飞转瞬间化成一个个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紫陶工艺品。马成林天资初显,顿时赢得了全厂师傅的一片喝彩,也拉近了他和这些师傅们的距离。
向大师学艺
与全国所有的陶瓷行业比较,当时的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尽管起步较晚,工艺设备落后,但因民间制陶历史悠久,特别是到明清两代,由于当政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推动地方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中原一带大量移民到建水屯垦戍兵,这些移民中不乏能工巧匠。他们把中原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带到了建水,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了这里土著文化和传统生产工艺垄断的时代,特别是陶瓷工艺制作技术的涌入,既把建水传统制陶产业从单纯的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推向了以工艺审美为主的时代,又为建水陶瓷工艺的传承发展播撒了一批批的英才种子。以至于今日建水工艺美术陶厂,还能聚集诸如向福功等一大批陶门后代、工艺精英。
向福功出生于书香门第,长于紫陶世家,自小受父亲向逢春的言传身教,自然技法不疏,功底不浅。但苦于身处动乱年代,有力无处使,有技无处施。现在见马成林天资聪颖,勤奋上进,自然乐在心头,喜在眉梢。于是经常趁他来车间送泥料的机会,与他探讨陶土应用感想,给他传授陶泥制作的配方技术,末了又手把手地教他陶坯设计制作和美术装饰工艺。从此,马成林只要一有空就往向福功大师的制作车间跑,那时人们经常看见,在向福功大师的制作室里,为了仿制大师的一个经典器型,他经常在泥盘前一坐就是天把;为吃透师傅的书画精髓,他经常在画桌前一站就是几夜。没几年他就基本学成了向福功大师的紫陶工艺制作手法和书画风格,还充分地发挥民族个性,畅开想象,大胆构思,尝试把民族图腾文化元素融合到建水传统紫陶制作工艺中去,并给自己取“小泥人”的艺名,开始自立门户,设计制作了许多既不失建水传统紫陶工艺特征,又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产生了一定影响的紫陶工艺品。
又一次飞跃(紫陶街:www.zitaojie.cn)
1982年,马成林通过自己努力,考入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绘画专业。这对于他来说,又是一次人生的飞跃。
在以后的日子里,马成林系统回顾总结自己在学校所学的工艺美术理论,并尝试着把西方美术应用到建水传统紫陶工艺与民族艺术结合的实践中来,设计制作出许多具有建水传统陶艺风格,又具有浓郁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古朴典雅、大气端庄的紫陶工艺品如:绿春紫陶哈尼文化墙、建水步行街陶灯、文庙棂星门的《仿青花盘龙缸》等,都引起了一定反响。
上世纪末期的建水紫陶行业,可以说是一个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生产经营模式向产业化市场化趋势转型发展的时期,也是行业管理最为混乱的时期。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作用,社会经济积累基本形成,紫陶工艺产品的消费已经呈现从低端生活实用品消费向高端的工艺观赏收藏消费发展端倪;另一方面是坐拥垄断了全部工艺生产资料和顶尖工艺人才、作为建水紫陶工艺美术产业领航企业的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却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表现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产品积压,企业已经到了破产边缘。就在大家为陶文化前景担忧、为未来生计焦虑时,一向喜欢思考的马成林却似乎从这场乱象中,看到了一线让紫陶工艺产业重生的光亮。他率先与人合作,引领性地搞起了以传统小龙窑烧制技术为主要手段,以生产个性化高尖端紫陶工艺美术品为目标的小陶企,果然立杆见影。由他亲自创意设计、操刀制作的一批紫陶工艺精品如《凤纹插花》、《凤尊》、《根艺壶》、《一窝》、《仿古台灯》和《釉壶》等工艺品,因其典雅古朴的器型设计、生动活泼的地域民族装饰风格,受到全国各地紫陶工艺收藏爱好者青睐。作品往往一出窑即被抢购一空。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桃李满园春
彝族有句谚语这样说:做飞天雄鹰要带得出一群羽翼丰满的同伴,当齐天大圣就要教得几个舞枪弄棒的猴兄。
为了让自己的工艺美术创作思想与现实的紫陶文化价值观念接轨,让自己的紫陶工艺生产与全县的紫陶产业化发展合拍,2004年,马成林又创建了集“创作制作、产业研究、文化交流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马成林紫陶艺术工作室”。利用这个产业平台,他调整思路,创新工艺,广纳贤才,积极为建水紫陶工艺的文化传承发展培养人才。几年下来,他的紫陶艺术工作室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眼球。特别是与恩师杨大申合作,对紫陶创作制作的传统工艺美术应用创新作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在泥料制作应用、美术书画装饰、陶坯高温烧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发粗陶、釉陶工艺品取得了成功。在紫陶工艺创作制作上,他擅于把传统工艺手法与现代艺术思维结合,器型设计上娴熟吸收商周青铜与古滇国器物造型,形成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工艺特色;书画装饰上他广征博采,吸纳大量纳西东巴、哈尼族、彝族,沧原岩画等文化原素,作品留给人们的是超常的自然生态震撼力、写意与抽象结合的感染力的。所创作《哈尼壶》《仿青铜墙宝塔》《彝族单耳尊》《单耳青铜尊》《青铜花插》《彩陶文化瓶》等上千件经典陶工艺品中,有近百件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大奖,多数被省州直至国家一级博物馆(院)征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