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源头
我们只做精品紫陶

建水紫陶李志伟

购买建水紫陶,请添加微信: jszt2010

9月12日上午,建水县卷硐街一户人家的宅门缓缓打开,高大儒雅的李志伟先生迎了出来,淡淡一笑,穿过院前的小窄道,绕过照壁,建水人家常见的四合院落出现在眼前,入口左侧一间敞开的古屋,是他的茶室和书房。

在茶桌前坐定,等待水开。“我家祖上是明洪武年间从江苏移民过来的……”话题就从李志伟居住的这处老宅展开。这所历史可追溯到百年前的老宅子,见证了这个家族一个世纪以来的兴衰荣辱。

%title插图%num

(李志伟在他的书屋里,悠然自得)

一家人,一座城

李志伟只知道,自己家与建水的历史从明代洪武年间开始追溯。遗憾的是,家谱已在上世纪60年代损毁。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调兵三十万,以傅有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帅进军云南。平定前朝的抵抗势力之后,明洪武十五年,明朝在建水设立府衙和卫所;洪武十七年,“又迁徙江南大姓以实临安”(《建水民国县志》),广泛实行民屯和商屯。两年后,沐英又把留戍云南的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部司兵家属迁来云南。家中无妻室的军士就地娶妻结婚,随后又召来内地汉民万人迁入建水。由此,建水的广袤大地上开始了“夏变夷,夷变夏”的民族融合。

清朝同治年间,李志伟的曾祖父考中举人,获得当时建水主管赠送的一块牌匾,上书“善与人同”。

建水这个远离中原王朝的边地,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蒙古军征服云南,立建水千户;1280年,元征服加强统治,在建水设临安、广西道宣抚司,北方王朝在这里推行文治武功,在不断增加驻军以保持威慑力的同时,也开始创办庙学,推行汉儒文化。1285年,张立道任云南临安广西道宣抚使,“复创庙学于建水路”。 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中,仅建水就产生过文、武进士110人(文进士67人),文、武举人1173人(文举人696人)。

考中举人的曾祖父没有从政。此时的大清帝国已是风雨飘摇,但在帝国的西南边陲,个旧的发展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锡矿业方兴未艾。精明的举人到邻近的个旧矿山与人合伙入股,每年都能拿到不错的分红,并置办下了李志伟家如今的家业——占地600多平米的传统建水民居。

清王朝终于垮台,举国陷入混乱状态,土匪入户劫掠,李家留下的一张八仙桌和三张核桃木茶几上,至今还能看到明显的刀斧砍印。到了李志伟祖父这一代,延续了举人的经商传统,日子殷实平淡,摆放在正屋的两幅祖父母画像,是请画师画的,作于1936年。

李志伟的父亲唐肇曦毕业于黄埔军校,官至陪都重庆的宪兵团团长,上校军衔。唐肇羲任职重庆时,认识了四川女大学生李文美。这段在当今看来是无比美好的姻缘,却在随后的岁月里给他们的家族带来了重重劫难。

1957年,唐肇羲被镇压。李志伟当时只有2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李志伟不敢随父姓,只能跟母姓。

一对父子的建水情缘

19岁那年,被“出身”问题困扰的李志伟离开家乡,到玉溪化肥厂当工人,成天穿着一件耐酸服。虽是工人,但祖上带来的文人气息一直在他身上默默潜伏。

十年的化肥厂工人生涯里,李志伟抽出业余时间自学画画;为了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他还专门拜在玉溪师专的一位老师门下,画技突飞猛进。“没有老师之前,都是自己照着临摹,完全不懂技法”,拜了老师之后,李志伟知道了中西方画法的差异,“中国画讲究意境,构思构图,要能把意境传递出来,这需要深厚的国学功底;西方画法,像毕加索,是把意向扭曲了,非常抽象”。

画画这项业余爱好,成了李志伟毕生的事业。1984年,建水印刷厂缺一名美工,李志伟凭借画画的技能回到了建水。一段时间内,李志伟甚至是建水印刷厂唯一的一名美工。

198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起飞,很多建水人纵身一跃,赶上了市场经济的大潮。李志伟先后为当地的汽水、汽酒、燕窝酥设计过商标,还设计过包装盒,他的一本相册里,还保留了当时设计的一些商标,风格有着明显的80年代印记:简单、朴素。比如菠萝汽水,商标上就是一个饱满的菠萝。

1995年,建水印刷厂与港资合股,成立云南建恒彩印包装有限公司,李志伟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4年后,李志伟成为弥勒雄风印业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2002年,李志伟保留董事职位,退休,回到建水。

“我这一代,跟我曾祖父、祖父那一代人在个旧入股有点类似。根基在建水,业务在外面。”李志伟说,他永远都不会离开建水了,颠簸一生,建水是他的家。2005年,他从几个堂兄弟那里买下了整栋建筑,重新翻修。如今,这栋建筑被叫做唐家大院,属于建水的文物保护单位。

“很多东西只有在建水,才会显得自然而不造作。”唐颖南是李志伟的儿子,他已经恢复了祖姓。31岁的唐颖南喜欢古诗词、古琴、紫陶,年轻时候到省城打工,是园林绿化设计的项目经理,收入不错。但是,打工的生涯里,唐颖南“痛苦不堪”。“那时候一帮朋友在一起,你要跟人谈论古诗词,会显得非常突兀,更别提跟人谈建水紫陶了。”

现在,唐颖南在建水开了一家紫陶店,父子俩有空就做紫陶,店面也不挂牌——总会有人慕名找上门来。

家族的荣光,建水的风雅

2014年年初,红河州委、州政府提出红河州旅游二次创业,打造红河州旅游“三千四百年”的旅游名片。其中,“三个千年”指的是千年哈尼梯田、千年建水古城、千年建水紫陶;“四个百年”就是百年过桥米线、百年滇越铁路、百年的开埠通商、百年的云锡矿业。三个千年中,建水就占了两个千年——千年古城、千年紫陶。

唐家住在百年老宅里,做着紫陶的生意,一派建水千年传统人家的典范。2005年,中国古琴大师林友仁曾造访唐家大院,在此奏过一曲《秋风词》。

“大师弹出来的东西,真的能把人听哭掉。”长久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里,唐颖南虽然不会弹奏古琴,但他能听。“同一首古曲,不同人生经历的人来弹,都能弹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吧。”

李志伟父子做紫陶,延续的仍然是古典经营模式,“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古宅里,他们辟出了六间客房。这不是旅游景点常见的那种客房,他们只接待懂建水、爱紫陶的人,平时,唐家大院大门紧锁,熟悉的圈内人来了,才能找到这里。

不久前,有人通过熟人介绍来到唐家大院,看中了李志伟摆在书房的一个紫陶花瓶,虽然标价8000元,但李志伟并不打算卖掉它,客人出价已经超过了2万元,还是不松口。“这个花瓶是我自己制作出来的产品中,我比较喜欢的。不是钱的问题,真的不是拿来卖的。”李志伟说。这批客人最终扫兴离开。

建水县政协副调研员汪致敏认为,李志伟和唐颖南的这种经营模式,其背后依托建水人浓重的儒家文人气质,不屑于明目张胆自卖自夸。“大多数建水人做事踏实,他们觉得用心去做,总会有人识货。”

唐颖南做紫陶的节奏也显得慢条斯理,有时候几个月都不出一窑。唐颖南说,这不是漫不经心,恰恰是用了心,才耗时漫长,力求做好每一件紫陶。

过去,有权威提出过“建水的古建文化、古建筑博物馆、滇南大观园”等大帽子,“但是呢,这个帽子戴了若干年之后,我们发现这顶帽子太大,我们的头却很小。”建水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学理说。

建水开始重新梳理自身的文化。建水有世居在此的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人士,有外派来做官的后裔留下来的后代,有自明代以来屯垦戍边的人。互相融合、通婚的经历,也是外地人和本地人互相学习、借鉴的过程。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建水人手中的一张软实力王牌。日前,建水县政府经过多方征询专家,重新梳理之后,提出了打造“居家文化、儒学文化、紫陶文化、市井文化”四种文化。

唐家祖上的荣光历史和今日的恬淡生活,映照出建水和建水普通人家的日常。这正是建水四种文化生动的活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陶街 » 建水紫陶李志伟

您不想说点什么吗?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