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在发展中凝聚 “根”和“魂”的传承,这就是千年紫陶发展的动力。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只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才有勃勃生机及旺盛活力。
▲潘汉权
潘汉权,字塑艺,出生于云南昭通永善,2008年到建水并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妻子一家是制陶世家,到她这里已经是三代传承。
自己也被建水紫陶文化所吸引,因此加入到建水紫陶的行列中,得到老丈人指导的同时,也拜师工艺美术陶厂何广州为师,不断学习摸索。
在制陶实践中,他勤于思考,用心钻研,不断探索创新,精通建水陶艺泥料配方、雕刻、拉坯、装饰、修坯、烧制温度的控制,以及特殊的无釉磨光等一整套制作工艺。
陶
精彩荣誉
2017年8月参加“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浙江师范大学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班,并获结业证书。
潘汉权的作品镇锁双龙及渔夫君子壶在2017年7月参加云南省美术第十一届“工美杯”精品评选中荣获了相应的奖;
作品玉思在2017年8月参加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一届“工美杯”精品评选荣获银奖;
作品如意苍松壶在2017年9月被山东大学博物馆收藏。
2013年创办了创雅陶居工作室,主营建水紫陶壶、花瓶、杯子等,是一家以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实体店,产品主要销往昆明、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深得客户喜爱。
潘汉权说:在学习制陶的过程中,我们要用一种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积极的面对学习,将学习中的任务当做工艺品去雕琢。在生活中,不要再大费力气去寻找什么捷径,承担责任,把自己当下的做好,捷径可能就来了。
所以在学习生活中做到精益求精,脚踏实地,传承工匠精神,将我们建水紫陶文化传承与发展起来,不仅要展现建水紫陶精品,还要传承传统的思维方式、审美角度、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随着年代的推移,在创新、实践、互动中融合、渗透、提炼和发扬。
建水紫陶的传承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只有通过创造地继承和有继承地创造,才能使紫陶文化在发展中保持紫陶工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建水紫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