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本窑原名“汪堂记”,光绪1886年由著名紫陶艺人潘金怀创建。
潘金怀(1868-1932),建水紫陶工艺的创始人,出生于距建水40公里的石屏坝心,从小丧父,随母亲到建水求生,生活十分艰苦。潘金怀8岁学艺,12岁练就高超制陶工艺,独创将各种陶土经研磨、配制、泡水,反复淘洗、搅浆、过滤成绛红色红色陶泥,制坯烧成紫色,俗称猪肝色,不上色,用粗细不同的鹅卵石打磨,从而创建建水特有的紫陶工艺,并把此工艺用当时认为的奢侈品烟斗,赋诗、书、画集一身于小器物,把建水紫陶发挥到了极致。直到今天,这一显著特征仍是世界所有陶艺不曾企及。后随时代变迁,逐渐把此工艺用于花瓶、茶具、酒具、文房用具和汽锅。
建水东门马市街和石屏文庙袁嘉谷故居旁曾经各有“汪堂记”销售点,销售烟斗和花瓶等各种家居陈设奢侈品。当时的达官贵人为求得一产品,不惜重金乃至利用权利并用比较名贵的紫檀做装饰,陈列于宅院、厅堂显眼位置大加炫耀,后来名噪一时的向逢春曾供职于“汪堂记”由于潘金怀直到晚年无子女,后来由侄儿张桂生接替管理“汪堂记”,后改名为”玉堂记”。张桂生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把“玉堂记”推向了一个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图:向逢春
1954年私归公社改造“玉堂记”这颗璀璨之星暂时从世人眼前消失。一并和碗窑村制陶手工工艺户37户组织成陶器生产合作社,即工艺美术陶厂,专门生产一些日常生活所用的陶制品。
八十年代初,“玉堂记”从工艺美术陶厂独立出来并改名为“波本窑”,顶尖的制陶高手和风格各异的书画名家,成立了八个独立的个人工作室,打造出了知名度最高的李海亮、阳谷、席晓勒、郎杰恩四个个人工作室。从默默无闻一直到成名,波本窑成为这些个人工作室的强大平台。
波本窑扮演着市场调研、设计、制作、展览、宣传、策划、推广等角色。一直以来,波本窑周围都跟随着一批有实力具有眼光的收藏家,推动着波本窑的成长,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引领建水紫陶的发展方向。
因为建水紫陶而认识波本窑,更因为波本窑而喜欢上收藏和高品质的生活,这就是波本窑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