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源头
我们只做精品紫陶

龙窑烧制过程介绍

购买建水紫陶,请添加微信: jszt2010

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窑长条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故名。亦称蛇窑、蜈蚣窑。

%title插图%num

2009年在江西赣州市宁都县长胜窑下陶器的据解放前村民做房挖地基时发现的古窑场遗址,经专家考证可追溯到唐末宁初年代。

2013年在对江西景德镇南窑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唐代最长龙窑遗迹。

烧窑过程:

一、 装窑

%title插图%num

装窑是龙窑烧制前一道重要工序,看似简单,实际上十分费心思。因为不同的位置温度、气流会有所不同,把适合的生坯放在适合的位置,对烧成品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装窑前一般都会有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配窑。因窑床呈斜坡性,窑内每臼匣钵的底钵都需用脚石刹温,使匣钵在窑床斜面上呈水平状。要视烧成气氛使每臼在窑内截面摆放要疏密均衡,墙边、中路均应留出火路通道。

二、 烧窑

%title插图%num

龙窑的烧成阶段分炉房的值窑预热升温和窑背上的柴火烧成。装满窑后,由烧窑工用户口砖将户口封好,再用专用的泥封住。窑背上的麟眼洞则由值窑工先塞上麟眼坨,再用泥封好。挑运工负责将燃料挑上窑背两侧,现在燃料基本上为竹子和松枝两种,每次烧窑要用150担左右,炉房预热升温时用煤作燃料。

%title插图%num

预热升温也有讲究,不能快也不能慢,按照小火、小中火、中火、大中火、大火5个阶段进行,整个预热时间需要20个小时左右。至升温至1300度左右,炉膛内呈现耀眼的白色,既可以进入窑背上的烧窑阶段,俗称“上轮”。烧窑工登上窑背烧窑,俗称“接火”。%title插图%num

大约接火半小时后,即可关闭炉门,只留有三眼通风口,然后依次由头向尾烧制。龙窑烧窑的操作,全凭烧窑人的熟练技巧和长期积累的经验。通常按季节变化配置燃料、决定烧制时间。有经验的烧窑人都能把每一节(两个相邻麟眼洞之间)烧成温度控制到几捆柴上。每一节需先烧“火头”(匣钵上方),再交替烧“脚火”(匣钵下部),烧至中户头以上,“头火”要由师傅操作,“脚火”由值窑工兼顾,此时,窑背上每侧各有两个麟眼开始燃烧。烧窑过程必须“缓烧、勤看”,看火的方法有头火看匣钵之间刹口发白,同时兼顾脚火、泥路(窑床中线空隙处)等处温度呈色和气氛状况。龙窑烧至上段时,由于上部产品长时处于预热升温状态,每节所需燃烧时间相对于中下段来说要短,到最后7—8节时,麟眼洞和烟筒中会喷出红红的火焰,蔚为壮观,行话叫“红火头上”,预示龙窑快要“落山”了。通常窑背上烧成时间要20多个小时,夏季所需时间要比冬季少几个小时。

三、 开窑

%title插图%num

龙窑“落山”后约3-4个小时,炉房内炉膛的三个进风口开大,以利于降温。然后,自下而上分时段将麟眼洞撬开,再分时段将封户口的砖撬开部分。冷却过快,温度变化过大,窑内产品容易“惊变”破裂,通常冷却温度在8—10小时之间。

%title插图%num

开窑的过程需要在窑内高温操作,尽管冷却时间达到8、9个小时,但这时窑内温度仍有六、七十度,开窑工轮流进窑将成品或匣钵搬出,放在户口的堆场上。最后,还要将窑内清理干净,将垫脚石规整地码放一边,以备下次使用。同时,还要检查麟眼洞是否被枝柴刮破,对破损处要修复。

%title插图%num

距云南省建水县城北1.5公里的碗窑村,相传宋代就开始烧制瓷器。根据这一线索,1982年文物普查中,云南省有关部门组织调查组对该地进行实地调查。在大量堆积的古代瓷片中,找到了建水窑元代早期至明清以及民国年间各个时期的青釉、青花器物,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建水窑“宋代就开始烧造瓷器”这一说法的可靠性。

%title插图%num

碗窑村坐落于建水县城附近的山谷地带,泸江河自西向东从碗窑村穿过,流经县城,归于南盘江,面积1.5平方公里,这里有着瓷业生产的丰厚条件。灰褐色的地表,连绵的群山,生长着茂密的林木和灌木丛林,是古瓷烧造的柴薪瓷源。其下蕴藏着大量的瓷土和黄粘土。瓷土质地纯净,呈灰白色,少部分黑灰色,均出自碗窑村后山。

%title插图%num

可就地取土制胎。黄粘土是青釉的主要原料,它与本村附近的白沙土,外地的螺丝土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经烧造即为青釉。青花原料之钴土矿系自本县笔架山,古代曾远销瓷都景德镇。据碗窑村圆通寺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的一通《奉本府清军府明文》告示碑文载:“碗窑名虽一窑,内分上下,烧造器皿,各不相同。上窑烧造者缸、瓶、盆下窑烧造碗、碟、盅”以后,由于窑业的兴旺发达,加之兼烧陶器,碗窑村遂发展成为上、中、下三窑,成为滇南烧造瓷器的重要基地。

古窑址位于碗窑村正北方的后山南坡上。在一平方公里的调查范围里,经统计县仍残存十余条已坍塌和遭破坏的龙窑遗坑,部分残留窑壁。从地形上看,均依山傍水,利用自然地势建窑,头南尾北,北高南低,坡度在11-25度之间。窑址均因建造房屋而破坏,仅测得比较完整的西窑床的大致长度为28米和36米,其余窑床残长分别在25-40余米之间,宽度在1.5-2.5米之间。古窑瓷片就堆积在窑床附近及周围,其横断各个层面1-10米不等,文化层因建盖房屋而打乱,各个时期的青釉、青花瓷片混杂,,而以元明时期的瓷片为多,器形以碗盘为主,其次有碟杯盅盏缸盆钵壶罐等器物,胎质坚硬细致,白而发法泛灰,釉面光亮明洁,部分有少量微小气眼和砂粒,器壁有厚薄两种,烧造方法有匣钵单体装烧和支钉、垫圈多种迭烧。

建水距昆明220公里,地处滇南交通要冲,有着一千多年的建城历史,秦开“五尺道”后,云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得到加强。至唐代,剑南道节度使章仇兼琼首开步头路,打通了昆州(今昆明)至建水至交趾(今越南)的道路,建水即成为云南通往越南的咽喉要地。元代置临安、广西、元江等地宣慰司兼管军万户于建水后,作为元明清三朝司署、分署、府治、州治所在地,建水逐渐发展成为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佛教、交通的中心和贸易集散地,历经了七个世纪,这是建水瓷窑业发展的客观条件。

在数百年的生产过程中,“建水窑”产品大量流向云南全省,并且通过“步头路”远销东南亚一带。清代末期,由于战乱,经济萧条,影响了建水窑产品的销路与生产,不少窑工改烧廉价的粗陶产品,致使建水瓷窑日渐衰落。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陶街 » 龙窑烧制过程介绍

您不想说点什么吗?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