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源头
我们只做精品紫陶

听我给你讲,那些关于向福功的事

购买建水紫陶,请添加微信: jszt2010

%title插图%num

书画艺术展

品鉴交流会

百 年 福 功

——向福功建水紫陶精品书画艺术展

暨第二届“忆临安”文玩品鉴交流会活动

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是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被称为是一种物化的历史,一种活着的文化。为深挖建水紫陶文化资源,提高陶艺爱好者的艺术鉴赏力,推动建水紫陶文化交流,借已故紫陶名家向福功老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之机,特组织开展活动。主要活动内容如下:

向福功先生紫陶书画艺术展暨《百年福功》新书发布

主办单位:

建水县博物馆

建水县非遗中心

建水县图书馆

承办单位:

红河州文博协会建水分会

建水逢春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新书发布会时间:

2019年8月17日

9:30—11:00

展览时间:

2019年8月17—2019年10月16日

展览地点:

建水县博物馆二楼临展厅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建水县博物馆

建水县非遗中心

承办单位:

红河州文博协会建水分会

建水逢春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主    题:向福功对建水紫陶的历史贡献

时    间:2019年8月18日

10:00-12:00

地    点:建水县文博馆一楼多功能厅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第二届“忆临安”文玩品鉴交流会

主办单位:

红河州文博协会建水分会

建水逢春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时间:2019年8月17-18日

8:30—22:00

地点:建水县文博馆球场

邀请省内外的古玩爱好者积极参与文玩交流街活动,采取摆地摊的方式,摊位不收取费用。参加摆地摊活动的古董收藏者须提前向董先生报名,报名电话13529478407;曾女士13769485522。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建水民间十大珍宝评选活动

主办单位:红河州文博协会建水分会

承办单位:建水逢春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地    点:建水县文博馆一楼大厅

时    间:2019年8月17日

10:00-12:00  、14:00-17:00

活动内容:采用民间征集的方式,由收藏者提供藏品,评奖活动完成后返还本人。参加评奖活动的收藏者须提前向董先生报名,报名电话13529478407;曾女士13769485522。

十大珍宝评选由省、州专家组成,评为十大珍宝的藏品由建水逢春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奖励一件紫陶纪念品。同时由红河州文博协会建水分会、建水逢春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给十大珍宝荣誉证书。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向福功其人

向福功是建水紫陶集大成者,堪称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向逢春的长子。

一般人知道向逢春的人不少,但对于向福功,知道的人却不多。公开资料显示:向福功(1919年-1987年),字筱农,建水碗窑人,是建水紫陶集大成者向逢春之子。自幼随父习陶,从事拉坯,装饰,雕刻等工作。其妹向素珍,堂妹向丽芳擅雕刻。作为建水紫陶艺人,他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书画功底深厚,对传统纹饰,图案有一定的研究。在上世纪陶器社五显庙时代到隧道窑八十年代,在紫陶装饰领域是领军人物,更是一面旗帜。

在紫陶装饰上,他把人文书画发挥到了极致。不得志、默默无闻,与世无争,把一生的理想与追求寄情于自己的书法与绘画中。现实的不尽人意更加磨练了其毅志,其作品体现了他的精神追求与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书法刚柔并济,飘洒自如;擅长“烂贴”装饰;绘画的题材多是梅、兰、竹、菊、荷花、鸟儿、螃蟹、金鱼等。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傲骨与气节。

向福功是紫陶传人。他对陶情有独钟,去世的那一年仍在动手做陶。茶壶,文房用品,葫芦是他喜爱的器物。当代的制陶名家陈绍康,袁应德,谭知凡,马成林以及工艺美术陶厂的一些老艺人都是他的徒弟,其书画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他们。

继父亲向逢春之后,在人们心目中,向福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紫陶工艺美术“宗师级”人物。

当代工艺美术大师袁应德眼里的师傅向福功

这样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人们心目中,应该是“会端架子、摆点谱的高高在上的人物”。可恰恰相反,已过古稀之年的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向福功徒弟袁应德却说:“‘我大爹’(指向福功)性格好、话少、人本实”。

如此朴实的语言、短短几句实在话,袁应德就把师傅向福功的人品给概括了出来。

打小生活在建水碗窑村的袁应德,与向福功家仅隔了200米左右距离。记事起,他就知道比自己大了整整29岁的师傅向福功,由于儿时患过小儿麻痹症,留下了后遗症,不仅说话有些结巴,且走起路来双脚有点跛拖,行路极为吃力,50多岁后,由于长年劳累所致,得依靠拐杖才能艰难出行。即便这样,这位痴迷于做紫陶的工艺美术“宗师级人物”仍没有停下追求精湛陶艺的脚步,直到去世。

因了这种同村人及近邻关系,袁应德便一直称呼向福功为“大爹”。1962年,14岁的他进入建水县陶瓷厂当了一名学徒工,手把手教他做陶的便是“大爹”向福功。

%title插图%num

▲袁应德保存的向福功五分黑白照片

袁应德长相朴实、敦厚,嘴唇厚厚的、眉毛浓浓的、眼睛大大的,也是一个话少、本实的人。见到师傅向福功,也不叫人家“师傅”,叫“大爹”。他说叫惯了,改不过来了。好在向师傅是一个平易近人、没有任何架子的普通人、平凡人,人家才不计较这些,只要问到陶艺上的事,总是耐心地、手把手地教他和其他师兄弟们。

“我能有今天的艺术造诣和成就,主要就是有幸碰到了向福功这样的好师傅!”袁应德说。

那个年代,由于父亲向逢春被错划为右派,向福功的日子也没有多好过。在袁应德的记忆中,身带残疾的向福功是做不了体力活的,加之那时候在老厂区上班没有电,拉坯机完全依靠人力,拉完一个坯子下来,连年少力强的他都累得满头大汗,更不用说行动不便的向福功了。即便这样,向师傅也从不叫苦,总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工作和向徒弟们传授陶艺。因他行动吃力,拉的陶坯不多,做的活有点少,当时就有人说他拉坯动作太慢,是不是他对社会不满等等。但凡听到这样的话,向师傅总是一言不发,默默忍受,独自把委屈的苦水往肚子里吞。

不仅如此,那时候由于厂里效益不怎么好,便做了些粗陶,装硫酸用的大瓦罐,没有汽车,就让大家用小板车,靠人力拉至离工厂6公里左右的火车站装运,每个人都分了任务。向福功是拉不动板车的,袁应德于是和师兄弟们合力帮助向师傅拉运硫酸罐,加上各人任务,每车次装运十几个瓦罐,每个月须跑三、四次,由于货拉得频繁,小板车轮子内圈辐条便经常损坏,每每这种时候,向师傅总是让在文山丘北县工作的五弟回家时顺道买回来更换。

虽说向福功性子好,不轻易发火,但在陶艺的教授上是严厉的。由于袁应德开始学拉坯时不得要领,向师傅便坐到他身旁,亲自示范给他看,告诉他拉坯的动作要领:开始拉坯时要用手把陶泥捂正,轻轻把陶泥抠开,慢慢用手提起陶泥,手要稳、心要静、动作要慢,掌握好快慢节奏,再照准陶品的形状拉出坯子。

向福功一边这样教他,一边在一旁看着他做,做不好就重来,直到坯子拉得像模像样了,才让他停下来休息。

%title插图%num

▲工作中的向福功

这样的日子过去了两年。在师傅向福功的言传身教下,袁应德不仅能拉小器形的陶坯,就连难度大的大器形陶坯,他也能够拉出来了。16岁时,他与师傅向福功、以及另外几个拉坯师傅,被派到了位于东坝大白场的工艺美术陶分厂上班,由省轻工业厅补助,一位叫何德仁的同志带队,有幸去江苏宜兴学习紫砂陶制作技艺。回来后,分厂主要用团窑(一种四方可以烧制陶品的窑、铁制烟囱)烧制气锅等陶品。

在分厂这边,袁应德和师傅向福功终于用上了电动拉坯机,向师傅告诫他,虽然用上了电,可以省些力气,但更要掌握好速度快慢节奏,不然废品率仍然降不下来。也就在这时,他得以常去位于县城马市街的向师傅家做客。

向福功位于马市街的家是从一户人家租来的旧房子,只租了楼上两间狭窄的陋室,楼下有个小天井,上木楼梯才能进家,向福功虽然上楼有些吃力,但不让大家扶自己,而是拖着双脚艰难地爬上楼梯。其实,向福功成家后一直是租房子住的,在县城南门、北门都租住过。袁应德说,大概是1954年,向师傅租住在北门,自己做一些花瓶、气锅等陶品居家过日子。陶坯做好后,由袁应德叫做“三叔”的向福功三弟,挑至碗窑上的龙窑烧制。那时候大家都在一起烧窑,一户人家烧一段,很是热闹。由于向福功书画功底好、陶艺技能超群,所以他做的陶品总是非常抢手。但向师傅是一个淡泊名利、性格随和、与世无争的人。

7岁即在建水崇正小学读书,与个旧籍著名书法家孙光宗是同学。10岁时便跟随父亲向逢春学做器皿,由于得到了父亲高超紫陶技艺的真传,制泥、拉坯、造型、泥塑、书画装饰、阴刻阳填、烧制、打磨等紫陶各道工序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制作出的紫陶作品皆为上乘之作,可称得上“孤品”。尤其是书画装饰,善于博采众长,收集了许多书画大家的墨宝用于研习,而后又自成一家,独领风骚。从他创作的紫陶作品来看,其造型上,无论是轮制的圆皿,还是手制的石篆皿,都是分外雅致与独特,甚至是小到3厘米左右的小印章,也是鲜亮如玉,玲珑剔透,惹人喜爱。尤其是临摹王羲之的《十七帖》草书、颜真卿的行书等书法装饰紫陶作品,笔力雄健、笔法娴熟、沉稳大气,传神而飘逸。在画技方面,则善于描绘梅、兰、竹、菊“四君子”。还有螃蟹、金鱼等也画得十分到位和传神。

%title插图%num

▲向福功紫陶作品

据说,向福功这样的紫陶工艺大师,新中国成立前,一般是帮父亲向逢春代笔,作品落款为父亲名。新中国成立后,又多落款为“建水作”或工厂名,可以说是无名无份,更无头衔。其实呢,当时建水紫陶的书画装饰大都出自他的手笔。包括清华大学教授杨大申的赴美展品,赠送前美国副总统蒙代尔的紫陶花瓶,书画装饰也都出自于他之手。

不但如此,袁应德说,由于向师傅“出生”不好,还受到厂里歧视。有段日子,分派给他的工作是给一位“出生”好的师傅踢盘、揉泥巴,工作非常吃力和辛苦。即便这样,他也没有丝毫气馁,在厂里不让研习陶艺,他就晚上在家偷偷研习,使自己的陶艺得到了不断淬炼与提升。

向福功家搬到县城马市街居住后,袁应德经常去向师傅家里玩,他说向福功喜欢抽纸烟,可能是受其母亲影响,因为向师傅母亲也喜欢吸一种铜嘴小烟壶,直到90岁左右离世。他印象较深的是那时候,他们做的气锅比较多,向师傅在教他做气锅泥坯造型的时候,由于要求气锅气管粗细须均匀,于是让他用一支毛笔放进气管,把气锅气管内壁轻轻抹平,若不是向师傅告诉他这个技巧,他还一时不知从何处着手。

向师傅在生活中也不是一个计较的人,很随便,衣着朴素、有的衣服还打了补丁,吃的也很清淡。说实在话,那个年代虽说在工厂上班,但像袁应德这样的年轻人,也仅有20余元月薪,师傅向福功的收入也多不到哪里去。倒是师母会持家,收入少,却能够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知道为什么,在生完与袁应德年龄相仿的女儿“小四代”后,师母竟然得了一种怪病,肚子肿得比即将临产的孕妇还要大,由于迷信民间偏方,用蟑螂粪便入药,耽误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后来去县医院做了手术,病情才得以痊愈,寿延至80余岁。

%title插图%num

▲1972年,向福功在北京十三陵留影

1969年,向福功回到老厂上班,直到退休。这期间,由于袁应德先期回老厂区工作,其间又几进几出工厂,所以与师傅向福功相处的时日并不多。1987年,在碗窑隧道窑,被病痛折磨的向福功,这位对建水紫陶产业有卓越贡献、起着承前启后重要作用的紫陶“宗师级”人物,在走完了68载的风雨人生后溘然长逝,最后葬于碗窑村背后的青山上。

讲到这里,袁应德的心情显得沉重起来。他说师傅向福功就是这样一个不计名利、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小心做事、执着做陶而又低调、平凡的老实人!

也正因为这样,袁应德一直把向福功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在陶艺上不知疲倦地追求、精益求精,在人品上不计较名利得失,低调为人处世,所以直到2016年3月30日,已年届68岁、没有高学历的他,才以扎实的陶艺基础和功底,获得由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举办的“第三届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会”通过、并授予的“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title插图%num

▲追寻师傅向福功足迹、在陶艺道路上精益求精的袁应德

临别,袁应德捧出县里编纂出版的一本画册《紫陶逢春》,从画册扉页里,小心翼翼地拿出向福功的一张半身照片。这是一张五分黑白相片,拍摄年代不详,由于年代久远,照片表面已有一条细微的划痕,照片上的向福功,理着短发,五官端正,面带微笑,着一件竖领布制排扣黑灰土布衣服,领子处露出里面的白衬衫衣领,显得很精神,看上去大概50几岁的样子。

袁应德说,这张照片是那一年在马市街向福功家中时,有一次他对向福功说,想要张他的照片。向师傅于是让女儿“小四代”去找了两张免冠相片拿给他。除了这张半身五分照片外,另一张是一寸黑白全身照片,可惜的是不小心给弄丢了。他说这张照片陪伴了他几十年,每当感到人生不如意,或者在追求紫陶技艺上碰到难题,他就会拿出师傅的照片看一看,想一想,于是便找到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将一切不快与烦恼抛之于脑后,继续去寻找和追求人生新目标。

在建水紫陶产业得到大规模发展的今天,在紫陶产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多、经济效益日益见长之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向紫陶技艺精湛、为人品德高尚的一代陶艺宗师向福功一样,为把建水千年紫陶文化发扬光大,不忘初心,勠力共担,不遗余力,再写华章!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陶街 » 听我给你讲,那些关于向福功的事

您不想说点什么吗?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