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源头
我们只做精品紫陶

碗窑村——建水紫陶的摇篮

购买建水紫陶,请添加微信: jszt2010

%title插图%num

碗窑村,这座孕育、见证建水陶漫漫历程的陶之摇篮,这座因陶得名、以陶为业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其村庄的历史就是一部陶瓷的发展史。它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附近呈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谷地带。村舍依山谷两坡而建,绣球河由西向东从碗容村中穿过,流经县城归于南盘江。这里依山傍水,山凹毗连,群峰叠翠,有着瓷业生产的丰厚条件。连绵的群山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和灌木丛,是古资烧造的柴薪资源,地下大量蕴藏的瓷土和黄黏土,质地纯净,可就地取土制胎。黄黏土是青釉的主要原料,它与本村附近的白沙土、外地的螺丝土按一定比例,再加上石灰和草木灰配制,经过烧造即为青釉。青花原料所用的钴土矿采自本县南部的笔架山,古代曾远销瓷都景德镇。宋元明清时期(907~1840年),碗窑村由于陶瓷业兴旺发达,已发展为上、中、下三窑,专司陶瓷生产。从比,不熄的火造就了一个名叫碗窑的村子,造就了一个滇南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碗以及烧制的窑,成了村落名称的根源。

%title插图%num

碗窑村北的张家沟后山,至今还保存着一片古窑遗址。那些已成废墟的古窑和堆积在周围的残破瓷片,虽被岁月的积尘所覆盖,但碗窑的陶瓷烧造历史,几乎可以在这里找到立体清晰的踪影。那些利用自然地势建起的古窑,由三组窑群组成:一组是以洪家窑为中心的姜家窑、高家窑、大窑、小窑、小新窑、张家初窑、杨家窑等。另一组是以张家窑为中心的湖广窑、何家窑、陈家大窑、旧窑、老窑、向家窑、陈家双胞窑等。再一组是以老潘家窑为中心的潘家老窑、潘家新窑、安太窑、土窑、袁家窑、大坝窑等。从这一片错落分布在山坡之上的古窑址可以看出,那时的烧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窑以低端为头,窑的上层为方形火膛,下层为灰坑,中间用砖砌成窑篦子,以漏柴灰,火膛之后为窑室,火膛与窑室间建有火窗。窑室分成两米宽的五级台阶,地面铺以白沙,上覆薪柴,烧窑时先点燃火膛薪柴,膛火经过火窗进入窑室点燃薪柴,窑工通过观察孔掌握窑室火候或火色。其烧制温度经过测定,最高可以达到1300度左右。

%title插图%num

任何一种工艺的产生,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建水窑的器物在造型上经历了凹足、平足到圈足、高足的变化,工艺上经历了拉坯、挑坯到压坯、旋坯的发展过程,坯体上经历了青瓷到青花的不断完善,胎体到胎壁经历了从厚到薄的变化,从而使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器物风格烙印般地打在了窑口堆积的器物上,映出了昔日烧造的繁华,形成了建水窑特色独具的窑口标识。

%title插图%num

在那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碗窑村瓷器的烧造,应该说是当时的一大产业。从部分碗、盘、玉壶春瓶颈部或底部写有的“元”字,“万”字来看,一是便于用户区别和认定窑口,二是有利于自己的产品推销,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title插图%num

20世纪80生代初期,北京、昆明的几位专家来到了碗窑村。他们以专业的眼光和丰富的考古知识,对碗窑村古窑遗址进行了专题考察。在一平方公里的探点上,专家们发现了最早的龙窑遗址,搜集到“元”字盘残器、明代的椭圆形印模、青釉瓷片以及青花瓷片等实物。在专家严密科学的逻辑推理之下,建水“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结论,成了人们认识建水陶瓷历史的坐标。对于如比珍贵的文化遗产,自然受到了有关专家的重视。1987年12月2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将碗窑村古窑遗列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碗窑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得到了肯定和认可,走进了“国家传统村落”的行列。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陶街 » 碗窑村——建水紫陶的摇篮

您不想说点什么吗?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