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源头
我们只做精品紫陶

建水紫陶“德和陶艺”周连和介绍

购买建水紫陶,请添加微信: jszt2010

德和陶艺

%title插图%num

德和陶艺,座落在建水紫陶街的对面,周连和铭记师恩,陶坊名取师父袁应德和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组成。滇南陶韵的邓孝碧熟门熟路,直接带着我来到德和陶艺。

挖泥挑土的日子

%title插图%num

建水有座彩屏山,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阳光与五色土交织着,越发显得色彩斑斓。山路上,一大一小的两位男子挑着沉重的竹簸箕急步下山。这是他们今天挑的第二转土,每天三趟,今天还差一趟呢,得走紧点。14岁的周连和跟着袁应德师父亦步亦趋地走着,袁师傅教徒弟,做陶从最基础的做起。陶从土来,识土是第一步,走过多少山路,辨别过多少条土脉,挑回来的土堆成小山,周连和的认识也随土堆的增高而积淀。所以,要找一位制泥人说说泥巴的故事,年纪小小就和泥巴搅在一起的周连和,最合适不过了。从他今天的成就来看,童子功不可小视。学艺就能跟着袁应德大师,真正应了那句老话,名师出高徒。

%title插图%num

袁应德

偌大山上哪块土可以做陶,做粗陶的是哪些?做细陶的又是哪些?不可能是见土就挖啊,袁师傅说,山有山脉,土有土脉,在哪里挖得顺着哪脉。有种说法说五色土的分布像五花肉,也就是说,土脉是有层次的,你得拿准了,用得成的土究竟在哪一层。赌石的人靠眼睛和手的抚摸,判断这坨毛石是白瓜还是翡翠。袁师傅则是靠双脚和眼睛,老马识途,自然就走到可取之土的地界上了。周连和说,夏天天气炎热,我们穿件布褂子,戴顶草帽,山坡上,山沟沟里,经常出现我们师徒二人的身影。挖哪种土,哪种颜色的可以要,师傅指点着,我挥动锄头,铁锨的次数增多后,慢慢识土了。袁应德师傅家在碗窑村,他家老房子的门口有一个泡泥巴的池子,土挑回来就倒进池子里浸泡。养泥是个系列过程,泡之后滤,又装在长条的布袋子里吊起来挂着……小小的我就懂了,做陶,泥巴很重要的。

小手软软好拉坯

%title插图%num

周连和是碗窑村的人,龙窑就在家后面,小时候常跑到龙窑去玩。近什么看什么,他曾经图好玩去揉过泥,当时也没有个什么想法,想整个哪样,揉泥巴就是好玩,而且揉一天还可以得着一块五角,不论看或者玩,周连和对陶的热爱的追根,源自于这方水土。回顾历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正式学徒了,一个车盘一坨泥,放咋个放,做咋个做,袁应德师傅做给你瞧。师父很不说话,但他把一身的技艺,一肚子的经验,示范给你,在示范过程中点拨,无声胜有声,跟着从五十年代就做陶的建水一流的大师学习拉坯,小徒弟是有福气的人。

%title插图%num

揉泥

拉器型,靠手上的功夫,做传统的器型,仿古的器型不难,创新难。从十四、五岁小手软软的学习拉坯,拉到手变大了硬邦邦的,拉坯无数,数年后终于自己创了一个型,这个型小圈子认可了,大多数人也认可了。周连和回忆道:学活计那会儿,师兄弟中我最小,拉坯我最小,烧窑我也最小,师傅说:“领悟最快的还是最小的这个。”说起烧窑,周师傅觉得当时情景历历在目,他说,烧窑没得温度表,靠眼睛看,不出点汗那是烧不出来的。哪点像现在的气窑,还可以喝着茶烧。那时候点着火就不能脱人,48小时守在窑旁边。那个时代拉坯主要是拉花盆土锅中药罐,拉粗陶,一次拉成。也拉花瓶,跟着师傅,传统的四大型,博古瓶、美女瓶、直口瓶、蒜头瓶拉得多,这四种传统器型是最难的,但拉多了也能掌握得恰到好处。比如说美女瓶,脖子多长,口径多大,得用黄金比例。还有美女瓶的那个口,最后往外拉瓶口形状的那一下。

%title插图%num

手工拉坯

到了2004年,做茶具在建水热了起来,做茶壶更讲究拉坯,拉一把壶,要管它的高矮胖瘦,多高的器型,配多大的肚子,线条的流畅,收放的均匀,还要保证比例协调,出水的流畅,水线的集束。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历练多年,周连和拉坯已经得心应手,他单干之时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傅予我,为师为父。为不忘师恩,我的陶坊取名“德和陶艺”袁应德师傅的德字放在前面,我的和放在后面。师傅也喜爱我这个徒弟,虽然我现在立门户了,在他眼里,仍是跟着他上山挑土的小徒弟,平时有来有往,师与徒不离不弃。

一把茶壶装故事

%title插图%num

每一位师傅做壶的时候,心情如服侍他的儿子,所以,每一把壶都有各年龄段的印记,壶中装着他那时的心意那时的故事。袁应德大师有一个原创的壶型叫合欢如意壶,这个壶型的辨识度很高,它不像别的壶有一个从脖子到壶身的过渡,这把壶从壶盖下来后,壶把的上端与壶身就浑然一体了俯视着看,壶身似一圈圆,顺势拉下去,完成浑圆肚子,壶把的上端是平的,不是通常用的圆条,壶嘴口也是平行的一个面,壶把与壶嘴遥相呼应,有平稳之态,承接之力。看这把壶的肚子,是可以供八九个人围席同品茗的,在在众品时你可能会有合欢如意的这种体会。当然,袁应德师傅取名一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title插图%num

如意合欢壶

合欢如意壶是师傅的独创壶型,被陶友茶友作为收藏品,许多人为拥有一把袁师傅的壶感到欣喜。周连和说,这把壶也是我喜欢并一直研究着的。

前两天,师傅亲自拉坯,做了一把壶送给我的小姑娘。师傅七十多岁了,技艺早已炉火纯青,他送的壶,里面有着对后辈的深情和厚望的。我拿着壶去请和袁应德同是建水紫陶四大元老的谭知凡师傅绘画,两位大师的技艺汇集在一把壶上,我家小姑娘得到的这个礼物好厚重啊。

%title插图%num

谢恒、袁应德合作合欢壶

我做过一把壶几年前卖出去了。周连和说起另一把壶的故事:有一天到人家家里喝茶,一眼就看见了“我的这把壶”,这壶拉坯的时候我就好用心,极力地想表现一种岁月感觉。有老味啊,老味能勾起情愁,老味会让人相思让人牵挂,也不管了,为了那隐隐透出来的老味,也为了治疗我那几天夜不能寐的病,我把那把壶硬买回来了。

%title插图%num

谢恒、袁应德合作花鸟如意壶

这时候我们都笑了,瞧瞧这些师傅,他们的一个舍不得,还让别人怎样的安稳收藏啊。

周连和有些歉意,补充说,我跟着袁师傅做陶,做着做着,做成了个习性,就喜欢这个老味道。

做泥的周师懂色彩

%title插图%num

和泥巴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周连和,如今在建水有个制泥厂,他领銜制泥,配方由他制定和调整。平日里有三个工人在做泥,陶泥供应小圈子内使用。供他自己、师兄弟、滇南陶韵、仁烨堂等。周连和说,我家的土,土堆多,堆的实。我用几种土来调配成色,我家的红泥显得古朴,我家的黄泥,紫泥也是很好的,而且堆得多。从挖泥揉泥,拉坯,做陶又回到制作泥上,对泥巴色彩的研究,周连和用了很多时间,费了不少心思。

%title插图%num

他曾经无数次的搬出向逢春做的陶器细细来看,前辈用五色土调出来的颜色做残贴装饰,但残贴上只有三种色,黑白灰,再加上本色,烧出来就有四个色。现在白泥红泥调出几个色,一个色和另一个色,又可调出来多种色,高温烧制后,有的会出现变异,有的会还原,归于一个色。一坨泥巴的神奇变化,调泥和色彩的呈现像个谜团,唯有智者方能解谜。周连和天天研究,他做茶罐,在茶罐上面残贴装饰,扎实费些功夫来做。做时深究,为什么以前的残帖跟现在的不一样,三个色,四个色,为什么不到五个色呢?

%title插图%num

向逢春时代,不用现在的颜色来调,但他有本事做出那几种颜色来。周连和说:我现在懂这些土,怎么取舍,搭配,方法均在腹中,感恩有一辈辈人的贡献传承。同时更觉得老前辈的本事在那个时代真的了不起。

%title插图%num

那时的残帖,虽然色少,但块面做得好,色做得好,残帖附于陶上,布局跟器型非常相搭。过去的老残帖汽锅,帖满满的,但满而不乱。我最喜欢传统的东西,在传统的基础上研究,向逢春的残帖,是传统中的经典,读经典是在读书,跟经典对话久了,潜移默化入心,融会贯通成技。

%title插图%num

周连和是一位传统造型的践行者,环顾德和陶艺,博古瓶、美女瓶等四大瓶型的作品都有,还有青花器皿,合欢如意型的茶壶……满家满堂的陶作,他也不急着卖,也不急着做。他说,我早上吃碗米线,下午青山湖转转,到我的泥巴工厂去瞧瞧,晚上总有几个朋友在我这里喝茶。

德和陶艺,镌刻着袁应德老一辈的手工技艺和传奇,后面的故事,周连和他们还在续写。

%title插图%num

本文作者张存鲜(左)与周连和(右)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陶街 » 建水紫陶“德和陶艺”周连和介绍

您不想说点什么吗? 抢沙发